创新实践读书会

认识规律运用必然实现自由成为主人

创新实践的含义、类型、动力和路径

创新实践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它和发展问题关系密切,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古代社会,手工劳动生产能力低下,人与人的交往非常有限,他们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人类知识还只是生产和交往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创新实践在古代不可能作为一种理论被明确阐述出来。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和人的关系获得了基于物的全面展开,知识从经验阶段过渡到理论阶段,资产阶级为了剩余价值的获得普遍利用科学、机器、分工协作等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才开始自觉地进入人类的理论视野。马克思蕴含在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创新实践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创新实践相对于常规实践逐渐取得越来越大的优势,机器的智能化、人类交往的全球化、知识体系的完善化,都昭示着创新实践已经真正地成为人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生存方式的突出特点。创新实践理论被明确提出,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创新发展理念是改革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新时代面临新问题,呼唤新理念。创新发展理念认为,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唯有创新才能解决经济形态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创新实践理论是创新发展的哲学根基,为了更加深刻地把握创新发展理念,我们需要研究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理论。

一、创新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按照性质,实践分为两种类型: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创新实践,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及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的本质和新的规律,以及运用这种新的认识成果发明新的技术、新的制度,创造新的事物和过程的实践活动。常规实践,是指人们传播和运用已被发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规章制度重复进行,并且生产同质性成果的实践活动。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类型实践的地位是不同的,存在着规律性的演变过程。在古代社会,交往实践和常规实践占主导地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新因素比较少,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人们更多的是从事同质性、重复性的常规实践,历史情怀比较深。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主要依靠交往实践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称之为人对人依赖关系的社会。无论是前朝的政权分割,还是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交往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古代生活的主旋律。在近代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实践与常规实践分庭抗礼。马克思称之为人对物依赖关系的社会,创新因素崭露头角。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精神生产实践和创新实践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称之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精神性的因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和创造性的创新实践逐渐成为社会风尚,人们更加憧憬美好的未来。

二、创新实践的类型

依据实践的三大领域,创新实践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实践、制度创新实践和知识创新实践。

技术创新实践主要是物质生产实践领域的创新实践。技术虽然也包含技能、技巧、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甚至组织方式、知识等内容,但是其核心因素是生产工具等物质设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教兴国战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指出,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制度创新实践是交往实践领域的创新实践。人与人交往的产物是关系,关系需要规范和制度进行调节。按照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会越来越复杂,并形成世界范围的普遍交往。马克思认为,与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一样,普遍交往也是进行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知识创新实践是精神生产实践领域的创新实践。从之前历史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生产实践与创新实践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在创新实践崛起的时代,精神性的因素在创新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科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这些重要因素都包含在知识创新实践之中。

知识创新实践、技术创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实践是创新实践的三大类型。虽然它们涉及的领域、具体的内容和特征各不相同,但是作为创新实践,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创新实践是精神源泉,为技术创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实践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技术创新实践是物质基础,为知识创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实践建构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制度创新实践是环境保障,为知识创新实践和技术创新实践制定高效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支撑。三种类型创新实践互为中介,在现实生活中交织在一起。任何一种类型创新实践的顺利进行,都不可能离开其他类型的创新实践而单独地实现;任何一种创新实践的成果,必然扩散到其他创新实践领域,引起其他领域的相应变化和发展。

三、创新实践的动力

创新实践是人的高级主体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尽管创新实践创造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事物,会给创新实践主体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但是创新实践的过程充满艰辛、需要投入、带有风险,对于主体来说又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劳动是人的生存需要,创新实践多少具有被动的性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物质极大丰富,享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完全自愿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本身也绝对不是一种游戏,而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实践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创新实践的动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结构内部矛盾等。

恩格斯在 1890 年写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 , 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表现为自然历史过程的合力,即历史结果,总是从许多个人的意志和愿望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尽管历史的结果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但是这些个人的意志和愿望都对合力有所贡献,而不是归于零。“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也就是说这些意志和愿望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需要和利益。社会基本结构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的人们满足需要、实现利益的实践活动在各领域的展开。

四、创新实践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指出科技、制度和知识在生产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三者是实体性要素,后三者都是非实体要素。后者发挥作用的普遍机制就是从非实体性向实体性的转变,即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由此可见,创新实践的途径与创新实践的结构紧密相关,深入创新实践的结构,分析创新实践的要素,就可以寻找到创新实践的途径。创新实践的构成要素包括由创新实践主体、创新实践客体、创新实践中介组成的内部要素和各方面创新实践环境构成的外部要素。作为内部要素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相当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环境因素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创新实践的路径就是根据创新实践的开放式结构,实现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融会贯通。培养创新实践的普遍主体,开发创新实践的客体资源,打造创新实践的中介系统,营造创新实践的外部环境。

现代创新实践需要的是普遍主体,而不是熊比特提出的作为企业家的特殊主体。所谓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潜在的创新实践主体,彼此形成一张社会化的创新主体网络。正如丰子义所说:“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创新成为社会行为,即创新社会化。”创新实践客体和中介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包含越来越多的知识性的因素,内涵更多高科技、生态、人文因素。外部环境方面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和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2016BJ05MZDX);2021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创造》2023年第1期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5049888号

公众号“创新实践读书会”:YML123COM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