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读书会

认识规律运用必然实现自由成为主人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内涵与内在机理研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格局,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问题。“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自提出以后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其“新”特征的探讨,与传统举国体制在时代背景、任务目标、具体方法上的比较,把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对其理论逻辑的探究,包括从创新体系主体分类、科技创新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等角度构建逻辑体系;对其实践路径的探究,包括国家与市场的作用分工、国家创新平台与管理体系建设、科研人员与组织的激励机制构建等。本文从生成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角度阐释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内涵,从外部环境、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论述其内在机理,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内涵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一个国家的科技系统可以看作是科技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科技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创设新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科技创新行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一种,通过调整科技生产关系和科技上层建筑,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更加契合实现科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需求的体制。其“新型”体现为面对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其“举国”体现为在党的领导下整合国家科研力量、政府财政力量和市场主体力量形成合力,其“体制”体现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等运行机制与组织结构的有机整合。从生成论上看,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在对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体制机制之间矛盾调解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并不断发展。从认识论上看,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具体实际的能动反映。从方法论上看,健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既有全局性的考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整体性思维的体现,同时也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生动体现,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提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成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动力的体制创设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生成是不断发展着的科技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的成果。在部分既有研究中,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被简单地当作传统举国体制的翻版,以致忽略对其深层次生成论内涵的探索。事实上,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生成论内涵表现为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应用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中,突破制约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能够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自发完成资源有效配置,但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市场失灵”让这一观点难以成真,为政府介入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单纯由市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则难以组织起支撑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巨量资源,同时创新主体也难以承担高投入、长周期所带来的风险。而国家主导下的传统举国体制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活动中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要求,以及人才激励机制多样化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高度总结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创新会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也会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体制适应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强调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需要破除旧的理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从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进而营造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对当前科技创新内外部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在外部环境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在内部环境上,“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其次,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向上有四重需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最后,在具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中,提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因而得以生成。

(二)认识论: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从传统举国体制转向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科技创新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在理论逻辑上是对传统举国体制一脉相承,在实践推进与内涵拓展的具体内容上又体现着对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现实要求的精准把握。

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复杂系统现象,日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科技创新体制是从国家层面对这一系统内部各创新主体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创新体制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存在科技决策、资源配置、经费使用、科技评价等方面的内在矛盾,从而限制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在于化解科技创新体系中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矛盾,目标是“打通科技与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什么样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考虑当前时代背景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是面对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性装备和设施的现实需求,在迫切需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背景下提出和实施的。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其中的必由之路与关键任务。具体要求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础性研究攻关、创新主体地位、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等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落脚点。

建立什么样的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考虑当前的现实基础条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构建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攻关体系,将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作为目标也离不开多年来所取得的技术积累。习近平于2018 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中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为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并在若干关键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走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科技创新任务目标、技术积累和科技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特色。

(三)方法论:坚持遵循整体性思维与矛盾思维

从方法论的维度来看,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蕴含了深刻的整体性思维和矛盾思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要求科技创新体系既要能够兼顾多样化需求,也要有宏观上的整体设计与辩证把握。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整体性体现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要统筹创新主体,协调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创新力量的关系,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机构的学术引领作用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协同攻关体系。另一方面要转变管理职能,评价制度上坚持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导向,推动管理职能转变,让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从烦琐、不必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科技项目和组织管理方式上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从整体上优化科技创新制度基础。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矛盾思维体现在创新所涉及的广泛领域中,必须抓住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解决关系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技术领域。“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明确体现了既要统筹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又要聚焦突破创新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清晰地阐明了当前我国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答案,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运用,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既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时代成果,也是牢牢把握科技命脉,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必由之路。

二、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机理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体制改革则是点燃这个引擎的“点火系”。在科技创新发展中需要建立适配的科技创新体制来协调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对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学认识离不开对于制度、体制、机制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辨析。“体制”的概念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体制、机制均从属于制度范畴,体制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机制涵盖于体制范畴内,通过体制、制度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中,制度安排和创新主体的网络结构是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国家可以通过调整体制不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内外部环境,形成整体协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体制也就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存在与运行规律,体现为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其中组织结构是运行机制发挥效用的基础,运行机制则是通过组织内部之间、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科技创新的走向、运行方式和效率。此外,在科技创新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难免受到所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因而,对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内在机理的梳理,要从外部环境、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个角度进行。

(一)外部环境:经济、政治、历史环境共同作用

任何科技创新体制都具有历史性,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环境制约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驱动高精尖技术发展的制度机制,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惊险一跃”,需要根据世情、国情和社情加以调整。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样是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这种环境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历史文化状况。

在经济体制方面,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体制本身就是由经济体制衍生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成为其中最有活力的元素。传统举国体制中的计划经济思想、国家主导科技创新的行为,已经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因而,需要在资源配置、创新主体和激励机制方面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这也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新”的来源。在政治体制方面,我国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保持稳定,党和政府能够高效地调动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行政层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人才培养等,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体现,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

在历史文化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物质技术积累与保障,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以“人造太阳”“C919大飞机”等为代表的技术积累,同时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全面的产业体系,满足科技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条件与应用条件;另一方面,精神力量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不竭动力,经过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铸就了以“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精神,激励着科研人员砥砺前行。以上两个方面共同塑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生态,锻造了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品格与性格,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实现的必要条件。

(二)组织结构:党的领导下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组织结构所对应的是组织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活动主体,不同的主体在组织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组织结构所包含的科技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党在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是具体实施的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区别于其他科技创新体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举国”,凭借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突破,因而就需要党作为领导核心团结组织起来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力量。党在其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一,党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规划;其二,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指挥体系中,形成对科技创新需求的全面覆盖,同时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其三,党的领导能够组织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力量,联合科技创新主体,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第二,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为了避免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政府必须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保持科技创新发展基本方向稳定,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稳固,应该且仅能由政府加以统筹协调。

第三,企业居于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将主动寻求市场机遇并挖掘自身或外部科技创新资源,以求在市场中获取更大的物质利益。具体来说:一方面,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利益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为了形成行业领先优势,企业将积极寻求在特定空白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不断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入前沿方向。

第四,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具体实施的重要力量。科研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和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科研院所等,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科研机构本身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研发任务,作为基础研究成果研发源,为其他科技创新主体贡献技术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还具有科研人才培养的功能,不断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三)运行机制:目标管理、合作竞争、奖励激励

运行机制在整体上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各个主体之间作用关系的总和。相对于传统举国体制具有更强调市场作用的特点,相对于国外科技创新体制具有更为强调党和政府作用的特点,在目标管理机制、合作竞争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方面有着特殊之处。

在目标管理体制方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一经提出就将目标锁定在关乎国家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核心技术上,重点强调实现“0-1”的科技创新目标。首先,在科技创新目标选取上瞄准关系国家未来发展、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科学技术,这些通常具有投入资源巨量、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及时得到突破;其次,在科技创新力量投入上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大型科技创新项目的需求,因而必须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攻关;最后,科技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有赖于利益分配机制,在科技创新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报酬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中,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应当得到有效的利益保障。

在合作竞争机制方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将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其中的合作机制体现在跨部门、跨机构、跨学科和跨行业的合作,在党的领导下,围绕着共同的科技创新目标紧密团结。竞争机制则体现在为了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各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适当竞争,获得项目资源、资金资源与人才资源。这种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的机制兼顾科技创新质量与效率,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在奖励激励机制方面,传统的科技创新体制中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逐渐僵化,难以有效刺激其投入科技创新中,持续创新的能力成为发展瓶颈。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应深化科学奖励制度的改革,推动遴选评审机制更加完善,让学术荣誉更为纯洁,打击科学奖励中的不正之风,以科技创新成果贡献、学术水平和道德操守为准则。注重正向激励的同时,要对科技创新中的“越轨”行为进行惩戒,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坚决予以惩处。

三、结语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实践中的重要发展。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在生成论角度上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动力的体制创设,在认识论角度上是对于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的精准把握,在方法论角度上遵循整体性思维和矛盾思维。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形成了经济、政治、历史环境共同作用的外部环境机制和党的领导下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组织结构机制以及目标管理、合作管理与奖励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等内在机理。

未来对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用力:一是着力于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有关科技创新的思想,形成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揭示新型举国体制的学理基础;二是加强新型举国体制的精细化论证,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机制,在政策制定、创新成果应用、科研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应从概念厘清出发深入研究;三是对于新型举国体制后续效果的评估,其牵涉面较广,社会参与广泛,消耗资源也较多,应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进而形成多学科聚合效应,共同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实践发展。


作者:张富文、王亚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原载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年第1期


本文有删节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5049888号

公众号“创新实践读书会”:YML123COM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